把暱稱改成Emma。


除了國中一年級上英文課,和基本conversation:What's your mane?時會用到英文名字之外,我的生活中根本不會用到Sophia這個名字。


而且我有另一個英文名字:Emma,這是國中時補習班老師幫我取的,那時別人都是Christina之類耳熟能詳的名字,我怎麼會被取名「Emma」?真是一頭霧水。等大了點見多識廣,覺得Emma還算有氣質,雖然曾看過一篇對於英文名的性格分析,說Emma是德國常用名,多是粗壯的女性,就是胖胖的歐巴桑,和我現在的身材還蠻像的。


好久沒接觸到倫語,附上「必也正名乎」出處原文。


子路第十三


子路曰:衛君待子而為政,子將奚先?


子曰:必也正名乎。


子路曰:有是哉?子之迂也,奚其正!


子曰:野哉由也!君子以其所不知,蓋闕如也。名不正則言不順,言不順則事不成,事不成則禮樂不興,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,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。故君子之名必可言也,言之必可行也。君子於其言,無所茍而已矣!


現在以輕鬆的心情看倫語,才能看到子路開口罵孔子迂腐,孔子回罵子路搞不清楚狀況不通事理:野哉!


子路提問的歷史背景:


衛君是指衛靈公的孫子出公輒。輒的父親蒯聵是靈公的太子,因罪逃往國外,靈公卒,由輒繼為衛君。後來蒯聵回國,取得君位,輒則出奔,因此稱為出公輒。


據左傳記載,蒯聵在魯定公十四年、因恥其母南子淫亂,涉嫌想殺南子,奔往宋國。魯哀公二年春,衛靈公有意立公子郢為太子,郢辭之。同年夏,靈公卒,南子命公子郢繼位,郢再堅辭,遂立蒯聵之子輒為衛君。是年六月,晉國的趙鞅助聵返衛國戚邑。魯哀公三年春,衛石曼姑等帥師圍戚。歷史家稱他們父子爭國。其實是否出於父子本意還是疑問。此後蒯聵一直居在戚邑。至魯哀公十五年冬,聵與渾良夫等潛入衛家,挾持孔悝,強迫與之結盟,聵遂立為莊公。明年春,輒出奔。


簡言之:老爸離家出走,阿公死了,阿媽命孫子為王,幾年後老爸回國,趕兒子下台自立為王。


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,孔子於魯哀公六年自楚返衛,時在衛君出公輒四年。當時孔子弟子高柴、子路等皆仕於衛。世家在孔子返衛的第二年記載:「衛君欲得孔子為政」,下文即舉「子路曰,衛君待子而為政」這一章。


翻譯:


子路問孔子,衛君輒待夫子去輔助他治國,不知夫子將以何事為先。


孔子答以「必也正名乎」,未表示其他的意見。


正名的意思,馬融以為「正百事之名」,鄭康成以為「正書字」,史記以及宋儒以來的學者,大都主張正聵、輒父子之名分。但如解釋正父子之名,則聵為父,應該繼位為君,輒為子,應該退讓。然而輒雖為子,事實上繼位已久,何況靈公在世時已不視聵為太子,而有意立輒。諸注對此問題之解決,雖然所論都持之有故,但是否合乎孔子的意思,頗值得懷疑。


子路不以正名為是,所以說:「有是哉」,接之便指孔子的話為迂闊。他的意思是衛君輒在位已久,繼續作君即可,「奚其正」,何必正名。


孔子糾正子路說:「野哉由也」,野字不能解釋為鄙俗,應依孔安國注:「猶不達也」,不達就是對某事不明白,所以下句便說:「君子於其所不知,蓋闕如也。」君子對於自己所不明白的事情,便須「蓋闕」不說。


下面是孔子為子路解釋必須正名的道理:


名不正,名與事實不相符,則言語錯誤,不能順理成章。言不順,則辦事不能成功。辦普通事猶不成功,何況推行禮樂教化之事。治國必須以禮樂來教化。普通事辦不成,一切雜亂無章,則禮樂更不能興起。禮樂不興,則刑罰不中,即是刑罰用之不當。刑罰不中,則人民感覺手足無措,不知如何是好,這就天下大亂了。


最後是結語:所以,君子用一個名詞,必使恰如事實,能以順理的說得出來。能順理的說得出來,必能行得通。君子說話不能隨便。
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ophia113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